close

  捷克(Czech Republic)這個國家由於地處東歐與西歐的交界處,向來都是通往西歐的門戶。在一次大戰奧匈帝國瓦解之後,捷克和斯洛伐克(Slovakia)這兩個關係較為密切的國家,合併稱為捷克斯洛代克(Československo)。二戰之後,整個國家落入由共黨政權所主宰,雖然在1968年的時候,曾經發生要求民主改革的「布拉格之春」,但最終卻因為蘇聯(Soviet Union)的武裝部隊進駐而告終。最後在1989年德國柏林圍牆(Berlin Wall)被推倒之際,捷克也發動了一場名為「天鵝絨革命」的不流血政變而邁入民主時代。到了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分裂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看起來命運多舛的捷克,其實從民族性上就可以嗅出一種堅忍不拔的態度。而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國家時的感覺。2007年的十月,我第一次來到捷克,從德國的法蘭克福(Frankfurt A.M.)出發,我和同事一路開了六個小時,超過了五百公里的車,抵達捷克的首都布拉格(Prague)。由於兩個人都是第一次來,加上時間正好接近晚餐,所以我們決定先坐地鐵到市區走走。

布拉格的地鐵站  

  坐上地鐵之後,我看到一位坐著的學生正在閱讀手上的樂譜。這在歐洲其他城市並不多見,讓我馬上感受到這個藝術之都所帶給我氣質。下了車後,我們從火藥塔(Prasna Brana)一路往堤恩教堂(Týnský chrám)廣場,路上除了滿滿的遊客之外,也不時地會聽到站在角落的街頭藝人用小提琴演奏著維瓦第(Vivaldi)的四季樂章(Four Seasons)。而廣場前的建築更是讓我驚豔!從堤恩教堂的正面望去,不但可以直接欣賞這座火焰哥德式建築的經典,同時教堂的周圍也充滿著各建築時期的作品,如羅馬式的穹頂騎樓、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巴洛克式的風格...等等。這種種的元素都為布拉格這個城市的氣質做了重要的貢獻。

堤恩教堂廣場  

有著羅馬式穹頂的騎樓  

  當然走到了廣場上,就更不能錯過在另一個角落的天文鐘。儘管我們到達廣場的時間還有二十分鐘左右才到下午六點,但天文鐘前早已擠滿了準備看它整點報時的遊客了。帶著一份遊客的好奇,我們也在鐘前駐足。果然,時間一到,華麗的報時秀於焉登場。諷刺的是報時的序幕是由鐘右邊代表死亡的骷髏雕塑搖著手上的鈴鐺拉開的,在幾聲鈴鐺之後,時鐘上方的兩扇小窗也打開,從兩個小窗前走過的是耶蘇的十二門徒,聽見一聲雞鳴之後,兩扇小窗就關了起來,同時,骷髏雕塑左手拿著的沙漏也漸漸垂下恢復原狀。迄今已經有六百年歷史的布拉格天文鐘,在2010年十月的時候,有一次六百週年的慶典活動。而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鐘兩側的四座雕像,這四座雕像是在1490年後才加上去的,象徵著當時人們所鄙視的四重行為。從左而右,拿著鏡子的代表虛榮、拿著拐杖和一袋金子的則代表了貪婪、骷髏則代表了死亡、至於第四個拿著一把小琴彈奏看似快樂的人則象徵著慾望。不過,我倒認為由骷髏來展開報時的序幕,似乎在提醒人們要把握時光、活在當下,因為時間正在我們沒有知覺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的溜走,等到發覺的時候,死亡已經接近了。

著名的天文鐘  

左右兩側的塑像  

  再往前走一點,可以看到一幢有著許多人形圖案的屋子。據說他的名字叫做「一分鐘之屋」,而著名的小說家卡夫卡更是曾經在這裏度過七年的童年歲月。至於為什麼叫做「一分鐘之屋」?原因是從這裏走到市政廳只要一分鐘的緣故,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俏皮的封號。而在卡夫卡一家人在1889年入住之前,這幢房子是一家經營了130年的藥局。至於牆上黑白圖案則大多是聖經故事、神話等。由於它和其他房子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幾乎沒有人不會注意到它。

一分鐘之屋  

  當我們走到著名的查爾斯橋(Charles Bridge)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於是我和同事商量第二天會議結束之後,再繼續我們的城市探險之旅。但就在我們回程的時候,同事提議我們去其中一間教堂聽音樂會。我起初很好奇為什麼會在教堂裏開音樂會?後來仔細一看,這附近的教堂為了招攬遊客,同時增加教堂的收入,幾乎每一間、每天都有類似一個小時的小型演奏會。演奏的曲目從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Smetana)的伏爾塔瓦河(Vltava。是流經布拉格的最主要河流),到維瓦第的四季組曲都有。雖然入夜後的教堂裏感覺冷颼颼的,但我很快地進入了這場音樂饗宴之中。就這樣,第一次來到布拉格的感覺簡直妙不可言,在我腦海裏深深地烙下了它是個藝術之都的地位。

有演奏會的小教堂    

教堂內的演奏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r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